《文学评论》2023年第5期目录、摘要及编后记
社科期刊网  2023-11-23 阅读量:5717
目录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重写”百年文学史: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贺桂梅(5)

古典文学研究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进路

韩高年(17)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

陕甘宁边区的图像生产与人民美学的构建

段运冬(26)

“海涅预言”与马克思主义的回应

单世联(34)

 

庄子美学辨正

肖 鹰(43)

《管锥编》:系统性的比较诗学著作及平行研究的典范

杨乃乔(53)

黄侃的文章观及其对五四新文学的思考

王小惠(62)

“辞尚体要”与中国文章学体系建构

贾奋然(71)

 

《语丝》内外的文体交往与竞争(1924—1927)

夏 寅(80)

青年鲁迅·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摩罗诗力说》材源考论

崔文东(89)

开明版《郁达夫选集》梳考

袁洪权(98)

“治史”与“写作”的互动

  ——理解《离婚》“难解”的一个路径

梁宏安(107)

民初的歌谣征集

冯仰操(116)

日俄战争与文学的亚洲想象

田 野(125)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诗人的散文写作

唐小祥(134)

与大地最深的纠结

  ——冯骥才“文学天津”的文学地理学批评

孙玉芳(143)

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化”研究的经验与反思

陈培浩(152)

乐观存在主义的中国实践

  ——《春之声》与新时期现代主体建构

辛 颖(161)

 “新时期”的“教育革命”问题

  ——王安忆早期小说的社会史再解读

陈 思(169)

 

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文化地理建构

  ——《尚书·禹贡》的早期书写研究

赵敏俐(177)

 “文学自觉说”再探析

刘文勇(188)

高丽文献征引《诗史》新考

  ——兼论“以杜入注”注释方式的形成与影响

李玉会(197)

文本关系中的诗意

  ——论苏轼诗歌中的“异时文本组”

姚 华(206)

戏曲进入“文学史”后怎么办?

  ——清末新型文学格局中戏曲的文类身份考察

徐大军(215)

 

编后记  (224)


摘要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重写”百年文学史: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贺桂梅

 

内容提要 在提炼出中国百年文学史研究三种主要范式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思考当前的范式危机,可以尝试从三个方面提出推动新时代文学史研究范式转型的可行性思路:从理论层面,对有关现代化的社会科学知识谱系进行清理,并明确“中国式”建构的学理基础和创新性内涵;从实践层面,当前中国处在百年来现代化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也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了历史条件;从文学史叙述的内容层面,如何重构人民文艺的总体性视野是其中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理论;百年文学史;范式转型;总体性视野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古典文学研究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进路

韩高年

 

内容提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为新时代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进路:以古代文学经典浸润和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以加强起源研究和早期文学史的重构增强文化自信,以加强古典文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再造文明,以建构古典文学研究的范畴体系凸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以强化古典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融合“汉学”疏通文明互鉴的“文学渠道”。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海外汉学;新进路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

 

陕甘宁边区的图像生产与人民美学的构建

段运冬

 

内容提要 延安木刻大都源于陕甘宁边区的现实生活。艺术家深入生产一线,记录生活现场,探索适应大众的图像模式,体现了人民美学的追求和实践。及时生产、流播、评判,图像生产与美学构建的现场性在美术史上极为罕见。以往陕甘宁图像生产的学术关注,大多聚焦于现实主义美学、民族形式、大众生产及其与未来国家建设的连通。本文从图像的写生转换、大众接受、知觉调适三个维度,立足视觉表意逻辑,回到历史现场,通过研究档案,考察延安时期木刻艺术趣味的转变与人民美学的建构。

关键词 延安木刻;写生转换;大众接受;知觉调适;人民美学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海涅预言”与马克思主义的回应

单世联

 

内容提要 自20世纪初梅林的《马克思传》问世以来,马克思与海涅的友谊、马克思对1844年前后海涅创作的积极影响等问题,一直为学界所重视。但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来看,海涅有关共产主义胜利将威胁文明和艺术的预言,不但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高度一致,也因20世纪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持续出现的文艺与革命、文艺与政治的紧张关系而获得其重要性与当代性,回应、解释和克服“海涅预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使命和显著特征。海涅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问答,展开了文艺与革命政治、文艺与市场经济等重要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线索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它还为我们深入把握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回顾的路径与理论研究的机缘。

关键词 海涅预言;马克思;列宁;文艺;革命;政治;人民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庄子美学辨正

肖 鹰

 

内容提要 对庄子的美学研究,均未将《庄子》的“内篇”与“外杂篇”予以区别,而是混为一谈。这不仅模糊了庄子美学与老子美学的深刻差异,而且在“以老指庄”的阐释中,严重歪曲庄子美学的基本思想和命题。庄子美学的基石是其物化哲学,“万化无极”的形体观同时突破了老子的“道象”说和普通的形神观;庄子美学基于物化哲学,归根到底是一种精神自由和生命扩展的由“虚”而“化”的生命理想——“游”,它不归于老子式的虚静退守,而是卓绝振奋的生命拓展——“独成其天”。长期流行的关于庄子美学的“重神轻形”“以物观物”“技外见道”“虚静之心”诸说实源自于诸多谬误。

关键词 庄子;万化无极;因是以明;刻雕众形;乘物游心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哲学系

 


《管锥编》:系统性的比较诗学著作及平行研究的典范

杨乃乔

 

内容提要 多年来,对“钱学”进行研究的相关学者始终持有一个误判,质疑钱锺书没有构建自己的思想系统——体系,认为钱锺书的《管锥编》等仅仅是对中西文学艺术及其零散的片段文献给予读书札记式的堆积而已。事实上,钱锺书的《管锥编》等在研究思路上是以沉入中西文学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各自语言文化结构中,围绕着通贯于中西文学艺术现象的一个个理论话题,把那些经典且闪光的片段思想文献给予通约性地耙梳、举证与汇聚,其理论目的就是平行跨界于没有直接相互影响与接受的中西文化系统之间,再度建构一个可以汇通双方的具有普遍性规律的审美系统结构。这也是在比较诗学研究方向下所追问的居间于中西的第三种诗学。

关键词 《管锥编》;系统性研究;比较诗学;审美规律;理论文献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黄侃的文章观及其对五四新文学的思考

王小惠

 

内容提要 黄侃的文章观始终与五四新文学处在对话之中。他反对将文章创作中的“言文合一”现象普遍化、正面化,博搜语言实例来证明“五四”主流的“文章即说话”观在学理上的漏洞,展示“说话”带给文章创作的不稳定性与破坏性。黄侃坚持“发明”式的文章变革观,推崇有渊源有历史的“新”,反对新旧割裂的五四文章进化观。同时黄侃主张“文道自然”,强调“文”的主体性与修饰性,既反对以儒学伦理为本质的“文以载道”观,更批判以“说话”自然状态为中心的五四式“文道自然”观。黄侃的文章观对新文学有所支持,亦反思、修正五四白话文章观中的激进与偏执。

关键词 黄侃;文章;新文学;说话;发明;自然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辞尚体要”与中国文章学体系建构

贾奋然

 

内容提要 “辞尚体要”是古人关于文辞表达的基本命题,与“辞达”“知言”“正言”“断辞”“辨说”“信言”贯通,开启了道、心、物、言统一的思维模式,构筑了中华语言表达一般性原则,展现了独特的学术视野和价值取向。“辞”在中华文化语境中指涉卜辞、占辞、辞令、文辞、文体、修辞、辞章等丰富意蕴,“体要”乃基于“体实”提炼、概括要点,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内蕴诗性思维的运思模式。汉魏南朝后,“辞尚体要”逐步进入文章学领域,被深度拓展为文辞尚体要、文体尚体要、文术尚体要、文章尚体要,在反对浮诡文风和建构文章学体系中起着枢要作用。

关键词 辞尚体要;切实扼要;思想方法;文章学体系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丝》内外的文体交往与竞争(1924—1927)

夏 寅

 

内容提要 《语丝》是20世纪20年代重要的新文化同人刊物,其对内组稿和对外论争,均与同人的团体交往密不可分。此特点在文体诸层面造成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讨论。江绍原的“礼部文件”等系列写作具有独特的文本样态,且和《语丝》的氛围具有高度依存性,是个值得剖析的个案。本文并从同人的自我定位、媒介区分等角度,重新透视《语丝》与《现代评论》的著名论争在文体上的呈现。前期,同人多以戏谑性的文体游戏嘲弄对手,后在外部事变刺激下,方纯化为政治性的对立。通过“闲话”系列专栏的设置,《语丝》北京时期的主持者周作人将这场论争印入刊物的肌理,最终与鲁迅在“随感录”一栏内完成了交接,迎来《语丝》的上海时期。

关键词 《语丝》;文体;同人杂志;江绍原;周作人;鲁迅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青年鲁迅·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摩罗诗力说》材源考论

崔文东

 

内容提要 青年鲁迅汲取日本资源,《摩罗诗力说》是最为典型的例证。以往学者仔细考证出文章分论的材源,本文则全面调查出总论参照的九种日文著作。《摩罗诗力说》具有文学理论性质,总论直接摘译关涉“国民文学”“纯文学”概念的三种日文文学理论;与此同时,文章饱含文学批评色彩,总论从六种日文世界文学史、国民文学史和国民诗人传记中引述资料,以证成其观点。

关键词 鲁迅;《摩罗诗力说》;日文文学理论;日文文学批评;材源

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



开明版《郁达夫选集》梳考

袁洪权

 

内容提要 1951年7月起,开明书店启动“新文学选集”丛书出版工作,内有《郁达夫选集》。丛书编委会聘请文学史家丁易编选此书。丁易的参与涉及共和国初期创造社同仁、郁氏故旧对待郁达夫的微妙看法。丁易的序言,契合当时文艺界对郁达夫的定位,其篇目编选背后就是围绕这一政治定位展开的,最大程度继承左翼眼光,对郁氏代表作进行有效的文学史定位,针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问题分别阐述。《郁达夫选集》是丛书中唯一没有出版乙种本的,这说明当时郁达夫的普及阅读尚有禁区,并不仅仅停留于作品的黄色描写,深层意义上担忧的可能是战争期间郁的具体行为。

关键词 开明书店;“新文学选集”丛书;《郁达夫选集》;丁易;入选篇目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


 

“治史”与“写作”的互动

——理解《离婚》“难解”的一个路径

梁宏安

 

内容提要 “不为读者们”所注意的《离婚》被认为是鲁迅最“难解”的作品之一,而为何“难解”是读懂的关捩,或许可以从鲁迅“治史”与“写法”观念之变的互动中探求门径。《离婚》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暗含着晚年鲁迅对自己小说的清理与评价。兼具“史录”与“文论”性质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透露了鲁迅对“技巧圆熟”与“热情减少”的看法,它关乎《离婚》的“难解”。《离婚》脱稿之际,鲁迅已经通过古典小说研究形成了更为成熟的写作意识与批评理念,并贯穿至《小说二集》的编选。将《离婚》放在“世情类小说”的延伸线上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难题。

关键词 鲁迅;《离婚》;《小说二集》;《中国小说史略》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民初的歌谣征集

冯仰操

 

内容提要 民国初年,浙江教育司、《时报》与周作人等都公开在报刊上征集歌谣,蕴含了三种典型路径,显示出不同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动因:官方教育机构接续先秦以降“采诗”教化的传统,在通俗教育思潮中进行歌谣的改良利用;《时报》代表的报刊文人继承明清文人“真诗”的诗学传统,在文学变革中进行歌谣赏鉴和山歌仿作;周作人、刘师培等现代学人,深受无政府主义、民俗学等西方思潮与家族、乡贤等乡土传统的影响,在学术转型中聚焦民间并立足乡土。三类征集作为新知识分子群体通过民间文化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不同实践,都在古今中西的范畴中展开,不仅参与了民初教育、文学与学术的变革,并合力影响了之后的“五四”歌谣整理运动。

关键词 歌谣征集;浙江教育司;《时报》;周作人;刘师培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



日俄战争与文学的亚洲想象

田 野

 

内容提要 日俄战争发生发展的脉络,完整展现了“泛亚黄种想象”的催生与破裂。战争前夜,晚清有关黄种的知识建构与中日两国的拒俄动员,为黄种联合的构想提供了认知基础,中国作家在危机与焦虑中想象与日本策略结盟,并在文学作品中预演了一场黄种联合的抵御型战争,呈现出去战化的胜利亚洲形象。战时,清政府失责而民间团体兴起,组成次国家行为体,幻想与日本共同抗俄,建立起以侠情和尚武为核心的亚洲人格,催生出“正义亚洲”的集体想象。随着战争的结束,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人种竞争概念中隐藏着强权与暴力的文化逻辑,蕴生出对日俄战争的反思并且揭露了“整体亚洲”的想象困境。

关键词 日俄战争文学;亚洲想象;亚洲共同体;亚洲价值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诗人的散文写作

唐小祥

 

内容提要 诗人转向散文创作,出现文名盖过诗名或诗文兼擅的情形,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人散文的写作传统进一步承续发展,舒婷、王小妮、于坚、王家新、西川、钟鸣、庞培、陈东东、蒋蓝、朵渔等当代诗人在散文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形成继朱自清、何其芳、冯至、流沙河、邵燕祥之后诗人散文创作的又一高峰。而在当代散文研究和新诗研究领域,人们尚未将这一时期的诗人散文写作视作一个整体对象来考察。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诗人的散文写作,分析它自身的性质特征、文学渊源、写作向度、诗学价值和发展趋向等问题,有助于探明诗歌创作中理智与情感、手段与目的、素材与理想之间的距离,并为拓展对当代诗歌、诗人的理解与研究提供新的视野与路径。

关键词 诗人散文;诗歌危机;文学渊源;诗学价值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与大地最深的纠结

——冯骥才“文学天津”的文学地理学批评

孙玉芳

 

内容提要 在当代文学的地方性写作中,冯骥才以近200万字的体量和深度表达,形成了一种堪称现象级的文学地理叙事——“文学天津”。该叙事大致可分为“宏大叙事时期”“文化思辨时期”“文化自觉时期”“后文化自觉时期”四个时段。综合借鉴米歇尔·柯罗《文学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及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就地理尺度、地理经验、地理修辞和地理叙事对它进行考察与探究,有助于阐释、发掘其文本地理的具体呈现方式及与现实地理的诗性关系。

关键词 冯骥才;“文学天津”;文学地理学;文学空间;想象与建构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化”研究的经验与反思

陈培浩

 

内容提要 “历史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潮流。当代文学“历史化”研究,经历了从文本批评的局部探索到文学史叙事的整体重构,再到对“历史化”的反思和深化的演进过程,是90年代以来知识转型和学科自觉的结果。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凝结了中国学派的理论经验:“历史化”是一个从西方理论到中国方法的本土化过程;“历史化”是一个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更新的过程;“历史化”是阐释理性和历史主动精神的有机结合。“历史化”的探索历程表明,简单套用既有理论、疏离文学性和当代性、与文学批评割裂等并非真正有效的“历史化”。“历史化”并未完成,它召唤着新的探索和赋形。

关键词 历史化;当代文学研究;再解读;重返八十年代;阐释理性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乐观存在主义的中国实践

——《春之声》与新时期现代主体建构

辛 颖

 

内容提要 王蒙创作于新时期之初的《春之声》中,一种为当下中国所熟悉的现代主体开始出现。这一主体有着鲜明的萨特式存在主义的色彩,也有着特殊的当代中国印迹。与通常认知中的消极理论不同,它是存在主义乐观性在新时期的积极实践,根植于当代独特的历史经验当中,征用存在主义这一外来理论工具,整合内生的精神驱动力量。作为回应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主体形式,它是理解新时期、中国现代性和当下中国人的重要精神窗口。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王蒙;《春之声》;乐观存在主义;现代性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新时期”的“教育革命”问题

——王安忆早期小说的社会史再解读

陈 思

 

内容提要 从社会史视野解读被遮蔽的王安忆早期创作,并以此路径重返20世纪80年代文学、社会现场,具有文学史的示范意义。通过重建与历史语境、文学思潮的张力关系,可以发现王安忆的教育题材小说《分母》涉及新身份政治的产生、意义感和连带感的失落、“教育内卷”、待业青年和工农兵大学生等问题,进而讨论了“教育革命”的结果。最后,我们确认一种“在历史状况中”的写作的意义,见证文学与历史时势对峙的力量。

关键词 王安忆;《分母》;新时期;教育革命;“在历史状况中”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文化地理建构

——《尚书·禹贡》的早期书写研究

赵敏俐

 

内容提要 《尚书·禹贡》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不是信史,而是立足于“大禹治水”神话传说基础上形成的早期书写,是对公元前2000年前后发生在中华大地上一次历史巨变的文化记忆,同时寄托着中华先民的文化理想。作为早期书写,《禹贡》将这一段文化记忆融入了早期广域王权产生的大禹时代,同时包含了中华先民对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深切认知,将地理统一与政治统一、经济统一和文化统一合为一体,建构了一个以“九州”与“五服”相呼应的理想制度模式,为此后数千年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地理基础。

关键词 禹贡;九州;五服;早期书写;大一统;文化地理建构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文学自觉说”再探析

刘文勇

 

内容提要 现代以来在整理阐释传统文学遗产时,流行“文学自觉”的说法,特别是流行魏晋或者六朝“文学自觉”的观点。“文学自觉说”是舶来品,但却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基本主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现代学界用现代的“文学”观念与“自觉”观念去研究传统,但传统自身却对此提出了挑战,传统时代有其自身的“文学”的观念与自觉观。研究与书写历史有一个基本规则是不用后起的或者外来的观念与价值准则去评判古人,力求对古人及其言说有同情之了解,还历史给历史。从这一原则去观察,“文学自觉说”就是以现代人的激情与癖好去谈说历史,不是很客观理性的严肃的历史研究。从传统的主流的“文学”观念与“自觉”观念去观察,魏晋或者六朝反而不是文学的自觉的时代。再者,从逻辑上说,“文学自觉说”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它无法解释魏晋或者六朝前后的文学历史。由此我们认为“文学自觉说”难以成立。

关键词 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学观;两种自觉观;历史现场;难以成立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高丽文献征引《诗史》新考

——兼论“以杜入注”注释方式的形成与影响

李玉会

 

内容提要 高丽文献《樊川文集夹注》《夹注名贤十抄诗》大量征引《诗史》作注。关于《诗史》为何书,目前学界有蔡宽夫《诗史》说、佚书说、杜集说等几种观点。经考证,《诗史》非特指一部杜集,当为《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和《九家集注杜诗》两种杜诗注本之代称,即以前者为底本,后者为参考本。杜集称作《诗史》,一方面与唐宋文人及高丽文坛对“诗史”的讨论和认知有关,另一方面与宋代以《诗史》代称杜集的注释惯例相关。“以杜入注”注释方式形成于北宋末南宋初,随着宋人注宋诗的东传流播于高丽文坛。《樊川文集夹注》《夹注名贤十抄诗》两书即受苏诗集注之影响而采用此注释方式。

关键词 高丽;《樊川文集夹注》;《夹注名贤十抄诗》;《诗史》;“以杜入注”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文本关系中的诗意

——论苏轼诗歌中的“异时文本组”

姚 华

 

内容提要 苏轼诗歌中有自觉接续、呼应自我旧作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诗中提及以往作品、引用旧日诗句、以“次韵自作诗”的形式追和旧作、或是前后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承递关系等。这些创作于不同时期、相互之间具有一定关联、宜联系在一起阅读的文本,或可称为“异时文本组”。“异时文本组”之间具有表意上的重复、变化与差异、在并置合观中泯灭差异等不同的文本关系,需通过对前后作品的比照、共读,在互文性关系中理解诗意。苏轼诗歌中的这一现象显示出诗歌写作与诗人个体人生的关联愈加紧密,诗人将自我的过去作为理解、体认当下的“前视域”,将时间维度纳入对眼前事物的观照,使诗歌写作具有保存乃至塑造个体历史的功能。记录过去的文字成为一种新的抒情媒介,背后反映出中唐至宋代诗歌发展的一条潜在脉络:在时代环境、写作传统之外,自我的旧日书写也逐渐成为诗情的土壤,滋养着诗意的生成。

关键词 苏轼;异时文本组;自我互文;个体诗史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戏曲进入“文学史”后怎么办?

——清末新型文学格局中戏曲的文类身份考察

徐大军

 

内容提要 戏曲来到清末语境而进入国人编写的“文学史”,并未出现一个与诗文小说平等并列的独立文类,而是被归类于小说、诗歌、韵文等文类。这种“归类”方式是清末时期文学格局建构以及学术体系新构、知识系统重整大框架中知识界对戏曲的属性与身份认识的一次探索,体现了各派基于不同立足点和着眼点而对戏曲定性归类的变化与分歧,其间蕴含着对接现代学术体系的文体戏剧的脉线,最终在新旧、中西不同思想观念反复较量纠缠的过程中,以本土“四部”知识系统及其负载的思想观念为基础和出发点探索了一条走向戏曲“立类”的特殊路径。

关键词 戏曲立类;文类身份;文学格局;文学史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编后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讲话时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独特的“六观”及其中国特色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人文底蕴,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治国意义和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中的文学,如何以新的思维方式把握“六观”的深层原理?如何以新的理论方法展现社会精神的新气象?如何以新的文明思想担负起文化传承的新使命?这些都是摆在文学创作与文学研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期开设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学研究”关系问题,刊发了2篇文章。贺桂梅的《“重写”百年文学史: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一文,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展开新一轮“重写文学史”的基础,并在历史、理论、实践、方法等多个层面展开具体论述。文章将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四个阶段与文学史的范式转型结合起来考察,从理论层面分析“现代化理论”和“中国式”建构的内涵,从实践层面关注中国现代化“第四波”中的文明融合和创造性发展问题,展现出厚重的文学史学养和高屋建瓴的理论视野。文章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未来文学史书写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起来,提出新一轮重写百年中国文学史,需要将焦点放在重新思考人民文艺的历史经验和当代传统上,需要重新理解人民文艺的总体性视野,需要构建具有当代性的文学史叙述范式和文学实践规范。作者据此进一步提出在新时代百年文学史研究的新范式中理解人民文艺时的三个重点:重构人民文艺的“三元结构”视野;重新理解人民文艺的总体性视野区别于一般西方式现代“文学”的特质;在中国革命与当代中国发展的总体性格局和全球体系视野中重新阐释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这些深刻的认识,对于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进行文学史研究和文学史书写具有指导意义。全文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做支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的观察视角和研究范式,提请读者重点关注。

 

韩高年的《古典文学研究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进路》一文认为,古典文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征,也是构成“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重要文化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古典文学研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也获得了新的研究进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为古典文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古典文学研究确立了新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为古典文学研究开拓了新视野。全文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民的精神世界”“文化自信”“文明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涉及古典文学研究各个阶段、各种领域,贯通古典文学研究范畴的庞大体系,强调古典文学经典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理论引导能力和中国古典文学厚重的精神积累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研究,作用无法替代,前途无限光明

70K
上一篇:《世界哲学》2023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下一篇:《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年第8期目录及内容提要